稻米小知識

吃米的好處與飲食建議/姜淑禮


國人米的食用量日減,小麥食用量逐年增加。尤其早餐,幾乎都是吃麵包。 為何要吃米比較好?

  1. 小麥含有麩質(一種蛋白質),是可能的過敏原,引起各種程度的發炎反應。
  2. 稻米多半本土種植,倉儲運輸所需能源、農藥較少。
  3. 米食多半原型或初級加工,小麥多半為高度加工之精製食品。麵粉可能添加漂白劑、抗氧化劑、品質改良劑等等。
  4. 米食多半搭配多樣配菜,包括各種菜肉,快速方便的麵點多半以麵粉為主,指搭配少量其他食材。因此米食多半營養較均衡。 稻穀因精輾程度不同,營養價值糙米>胚芽米>白米。不過吃米飯主要為獲得能量(澱粉)及少量蛋白質,所以如果家人不喜歡糙米較粗糙的口感,不要勉強。在菜餚方面多補充各類營養成分(尤其維生素和礦物質)即可。
米(及其他穀類)的離胺酸(必須胺基酸)含量較低,建議與豆類等搭配一起吃。

稻米有哪幾種? 稻米依形狀,可以分成稉米(較圓)與秈米(較長),依米質可以分成非糯米與糯米。也有不同的顏色。另外,依精輾程度,又可分成糙米、胚芽米與白米。

關於稻米的小知識

Q:從插秧到收割大概多久呢?在哪些時間種植?

A:每年可種植兩期水稻。北部地區第一期在二月下旬至七月上旬間,第二期則在七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。第二期作受限於穀粒充實期間遭逢東北季風及伴隨之低溫,產量通常較一期產量低。

Q:常常看到稻米有編號(例如台稉九號、台中秈十號),是什麼意思?

A:在日據時期替新稻品種命名,通常為研發單位(地名)加上編號。民國七十年代後,因省農林廳整合各單位,當時新推的水稻品種改用「台」序列(台稉、台秈、台稉糯等)。後在八十九年又改回各單位自行命名。

Q:米的品種是如何培育、改良的?

A:一般是透過雜交育種的方式進行,意即選擇兩個品種,一種做為母本,另一種做為父本,雜交後自龐大的分離後代中,選出綜合具有兩親本優良特性的單株,再純化並評估產量及其特性而得,通常需經過八到十年甚或更長時間的試驗培育,最後經嚴格的命名審查程序,通過後才得以給予命名編號並核予推廣。因此,一個好的品種,從育種到農民願意耕種,再讓消費者接受,需要歷經一、二十年時間與無數人默默的辛苦努力。

特別感謝:姜淑禮提供內容,林如貞老師、南區農糧署黃怡仁分署長與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簡禎佑老師校正文稿。